7月9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全面完成預期目標,第一口井的試開采產氣和現場測試研究工作取得圓滿成功,并實施關井作業。
在人類日益為能源所困的今天,可燃冰的成功試采自然是萬眾矚目。此次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成功試開采,實現了六大技術體系二十項關鍵技術自主創新。
7月9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全面完成預期目標,第一口井的試開采產氣和現場測試研究工作取得圓滿成功,并正式實施關井作業。
5月18日10時,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上宣布: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成功。
6日的中國互聯網被一條中國航天的消息刷屏了:之前發射異常的中星9A衛星成功定點。這是自“胖五”發射失利后,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我國中星9A依靠衛星自身推進器成功入軌。 2017年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遙二十八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過程中運載火箭出現異常,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剛飛出地球后不久,它就被遺落在“半路”上。 這是一顆名叫“中星9A”的國產衛星,因運載火箭發生異常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但靠自帶的燃料獨自在太空中“徒步”行進,爬升2萬多公里,于7月5日成功定點,完成了一次長達16天的“太空自救”,堪稱中國“星堅強”。
中星9A這顆被火箭“遺落”在半途的衛星,靠著自身攜帶的燃料,在16天進行10次軌道調整后,于5日成功定點于東經101.4°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
7月9日,在結束對俄羅斯聯邦、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事訪問并赴漢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回到北京。
7月4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近100小時、30多場雙邊和多邊活動。習近平主席德國之行,為中德關系注入動力,為中歐合作夯實基礎,為全球治理指明方向。
7月7日至8日,德國漢堡,習近平主席在這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從座談會到4個階段會議,再到會議間隙的一場場雙邊會晤,習近平主席在漢堡峰會期間有哪些經典表述?闡釋了怎樣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一起來看看。
英國研究人員首次在位于恒星宜居帶內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汽,且其50%的... [詳細]
自己的“人臉”等生物學信息掌握在別人手上,有的商家甚至對消費者的人臉信息深入分析... [詳細]
生物大滅絕曾致地球生物大量消失,元兇是巖漿?